2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亚搏体彩手机官网下载安装 > 新闻动态 > 49年周总理派人招降胡宗南,谁料胡宗南问了几个问题后,掩面而泣
49年周总理派人招降胡宗南,谁料胡宗南问了几个问题后,掩面而泣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9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1949年的时候,国民党已经快要不行了,很多人都跑到了台湾。胡宗南那边虽然还带着25万大军,但已经没法再跟我们对抗了。

这天下午,胡宗南家里来了两位挺不一样的访客。不知道他们聊了些啥,胡宗南居然伤心得大哭起来。

这俩来访的是啥人?为啥胡宗南会放声大哭呢?

【败退汉中】

1947年的时候,国民党原先那套全面进攻的打法根本行不通,反倒因为兵力拉得太开,吃了大亏。一看这形势,老蒋也没辙了,只好调整策略。

他明白不可能一下子消灭掉我们党,所以就打算尽力削减我们的力量。老蒋把主要攻击目标,定在了华东和陕北这两个区域。

华东地区对我党来说是个军事要塞,我们在那里部署了众多军队。而陕北,它是我们党的抗日根据地,党中央和许多领导人都驻扎在那。老蒋把主要攻击方向对准了山东和陕北,这明显是要给我们点颜色瞧瞧。

但要是跟华东比起来,陕北那边的情况明显更棘手些。毕竟,陕北的兵力没有华东那么充足,而敌人呢,也一点不比华东的容易对付。

陕北那边得对付的大对头,就是大名鼎鼎的“西北王”胡宗南。早在1937年,胡宗南就被派到西安,守在那儿了。

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里,胡宗南一直待在西北,哪儿也没去。就连战争打得最苦最累那会儿,老蒋也舍不得把他这支精兵调走。

过去十年间,胡宗南一直在西北悄悄积攒实力。老蒋给的军费和先进武器,他从来都不缺,而且他还常找机会,借着要更新装备的理由,从老蒋那儿多捞点油水。

别的国民党将领都为战局的失败急得团团转,但胡宗南可没这方面的忧虑。他呆在西安,那儿压根就没被日军骚扰过。

在西安待了好多年,胡宗南被蒋介石扶持得军队实力那是真的强。但要是跟胡宗南这强大的势力比起来,我们党在西北那边就显得有点弱了。

延安那时候穷得很,根本没法养活太多军队。所以西野部队刚建起来时,手下就两万来人。这两万人里头,还得算上管后勤的和干文职的。

虽然这两万多人里,很多都是贺老总带领的晋绥野战军战士,但从这点就能瞧出来,延安的军事力量其实挺弱的。

胡宗南收到攻打延安的任务时,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。在西北这块地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延安那边的情况他门儿清。

几年前,延安那会儿过得真挺难的,差点就没法过了。好在毛主席出了个主意,搞起了大生产运动,这才让延安的老百姓们能继续活下去。

但为了全力投入生产,留在延安的军队都转去务农搞养殖了,军事训练这块儿基本就搁置了。后来虽然有晋绥野战军调过来,但人数真心不多。

胡宗南手握的兵马有几十万之众,对延安那两万多人压根儿没放在眼里。他盘算着,只要给延安来个突然袭击,就能把我们党全部收拾掉。

不过胡宗南压根没想到,他打算偷袭延安的计谋,其实我党早已洞察。为了保障中央的安全,毛主席拍板决定,撤离延安。

他们在延安呆了那么多年,对那儿有了很深的感情。但要是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,党中央也只能狠下心离开这个共同拼搏过的地方。

实际上,就算胡宗南没动手打延安,我们党也打算离开延安了。这是因为解放战争不断推进,我们党的革命重点肯定要往东边转移。

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党中央会选择留在西柏坡,而没有再回到延安的缘由。

党撤出延安后,胡宗南很快就占领了那里。听说党中央已经走了,胡宗南却没觉得失落。他心里头盘算着,没了延安这个据点,党在陕北剩下的那点力量,就更不放在他眼里了。

陕北那边本来人口就不多,所以他要是想打败我军,其实挺轻松的。

胡宗南心里一直琢磨不透,自己那边不论是人数还是武器都比对方强,怎么到头来,赢的却是彭老总呢?这实在让他想不通。

胡宗南毕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出来的,而彭老总只是在讲武堂念过书,按说他不该觉得自己会输。在汉中败退那会儿,这是胡宗南心里面最后的念头。

【欲招降胡宗南】

胡宗南这回可真是栽了大跟头,输得一塌糊涂。他不仅没能守住我们党主动让出的延安,连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安地盘也拱手让人了。

解放战争不断推进的过程中,彭老总手里的队伍从一开始的两万多号人,慢慢壮大到了十几万人。

胡宗南手底下几十万人马的时候,都没能斗过只带两万兵马的彭老总。那现在好了,彭老总手上有了十几万大军,胡宗南就更没戏唱了,肯定打不过。

胡宗南肯定不想跟彭老总再打下去了,所以他逮着机会就开溜。不过胡宗南虽然跑了,但西北那块儿还有凶狠的马家军在呢。

彭老总忙得不可开交,没法去追胡宗南,因为他还得去对付马家军,把大西北给解放了。胡宗南呢,一路狂奔到了汉中。老蒋心里头可不愿意就这么狼狈地逃跑。

他立刻叫胡宗南把军队调到汉中,建起“秦岭巴山防御线”,想拦住我们军队的路。到这个份上,谁都能瞧出来,老蒋已经不行了。

程潜、陈明仁、傅作义这些国民党的大官一个接一个地反了水,国民党在大陆上的统治就算是玩完了。

对于我党来说,剩下的那些国民党余孽,咱们是盼着他们能走和平投降这条路。胡宗南这家伙,跟我党斗了这么多年,但咱们心底还是希望他能够迷途知返,选择起义。

周总理是第一个想到要争取胡宗南起义的人。如果不是周总理提出这个点子,我们党可能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想过,要争取胡宗南。

其实道理很简单,胡宗南一直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。他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就毕业了,那时候蒋介石就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培养了。

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,深得老蒋信任,还被称为老蒋的得意门生,两人更是来自同一个地方。这些背景,都让老蒋对他特别看重。他对老蒋那叫一个忠心耿耿,这根本不用怀疑。

老蒋对胡宗南那是真的信赖,这从他给胡宗南在国民党里的位置就能瞅出来。你看,黄埔系里的其他人,都得依附别人的派系,可胡宗南呢,人家自己能独当一面,自成一家。

黄埔军校出了不少人才,一期毕业的也挺多,但能混到胡宗南那个地位的,还真没几个。大家伙儿都觉得,蒋介石就是胡宗南的贵人,给了他大展身手的机会。照这么看,胡宗南肯定不可能反叛起义啥的。

但周总理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,他认为胡宗南是可以拉拢的对象。想当年在黄埔军校时,周总理还是胡宗南的导师,对胡宗南的情况相当熟悉。

周总理觉得,胡宗南其实是个内心热爱国家的人。尽管他对蒋介石表现出过度的忠诚,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我们这个国家怀有一定的情感。

要想把胡宗南拉到我们这边,关键是要让他心里的爱国情感盖过对老蒋的忠诚。说实话,对胡宗南他们这种人来讲,抛下一切跑到台湾去,真不是什么好主意。

【胡宗南的痛哭】

周总理说完这番话,彭总和贺总都觉得挺有道理。虽说胡宗南现在成了手下败将,可他那边还剩下25万兵马呢。

如果真的跟我军硬碰硬干上一仗,那肯定得让我军损失不少人。打仗这事儿,真的是太狠了。作为一个带兵的将领,不能只想着怎么赢,还得好好想想怎么保全手下的兄弟们。

能不动武解决的问题,大家都不想再动刀兵。为了让胡宗南能顺利投诚,彭老总在选择去劝说的人时特别上心。

周总理提议,让胡公冕去试试劝胡宗南,彭老总点头应允了。考虑到胡公冕和胡宗南不光都是浙江老乡,还是拜把子兄弟,关系铁得很。而且啊,胡宗南之前在黄埔军校毕业后,还曾在胡公冕手下干过呢,所以派他去说服胡宗南,成功率应该挺高。

不过,胡公冕因为被国民党紧盯着,实在太过显眼,所以彭老总挑中了张新。张新是从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的,和胡宗南是同门师弟。

胡宗南在西北那会儿,张新就一直是他的手下。到了1947年,张新不幸被逮住了。后来,经过我军的教育开导,他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,最后他决定加入我军。

张新同样是浙江人,跟胡宗南算是老乡。在胡宗南那里工作时,张新很受胡宗南的信赖。

因此,彭老总把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张新,张新心里头那叫一个复杂。他压根儿没想到,党组织会如此看重他,把这么大的担子交给他挑。

不过,让张新去劝说他以前的老上司投降,他心里真是没底。但既然党组织把这事儿交给他了,那他肯定得拼尽全力去完成。

接着,张新经过一番精心伪装,好不容易抵达了胡宗南所在的汉中地界。到了汉中,他又经历了重重困难,最终才得以成功见到胡宗南。

张新把共产党的信递给了胡宗南,胡宗南浏览完信件,接着转头问张新,那些在解放区的人,都是怎么叫他的?

“人家都是直呼你‘胡宗南’。”张新老实地答道。

听到那个回答,胡宗南顿时放声大哭起来。他回想起老蒋是怎么称呼我们党的,又琢磨着我们党是怎么对待他的,胡宗南心里头觉得,我们党真是大度得很。

另外,张新给胡宗南的那封信,其实是周总理安排人写的。在胡宗南眼里,周总理还是相当有地位的。

说到这个学生,周总理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。他在信里头说得挺真诚,盼着胡宗南别再固执己见,得跟大伙儿站一块儿,站在人民那边。

胡宗南压根儿没想到,周总理心里竟然还惦记着他。想想抗战那会儿,他对这位老师可没手下留情过。

即使在抗日战争快结束的时候,他一度想按照蒋介石的指示,把自己的老师关起来。但周总理根本没提他以前的那些事儿,还劝他站到老百姓这边来。

那时候,除了张新努力说服胡宗南投降,胡宗南的干女婿孟丙南也出面了。

经过他俩一番好言相劝,胡宗南开始有点犹豫了。可偏偏就在这时候,美国的那个参议员诺兰跑到了汉中,跟胡宗南说,他会跟总统提议给老蒋提供支持。

老蒋感觉到胡宗南有点动摇,就把他叫来,跟他一起聊了聊过去的事情。经过老蒋这一番话,胡宗南想要起义的念头彻底没了。

尽管努力想让胡宗南起义,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。不过,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,胡宗南已经无力反抗了。大西南一解放,他没办法,只能跟着老蒋逃到台湾去。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